[育兒]1-2歲孩子容易遇到的挫折&原因

2009040313:46
 1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牙牙學語並且開始學走路,但剛會走路的孩子平衡感還不很好,經常走得跌跌撞撞,剛學會的話語更是語焉不詳,常常讓大人聽不懂,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挫折感,因此孩子常常會生氣的大哭甚至摔玩具,這就是孩子面對挫折感的具體情緒表現。   

 1-2歲的孩子逐漸展現對生活周遭環境探索的興趣及能力,也對每日生活作息產生規律和秩序感。由於這個年齡的挫折常來自於生活瑣事,常常因為成人無法理解孩子真正想法而造成,再加上孩子的挫折容忍度還沒有建立,也無法有耐心等待大人的協助,因此只要想做的事情不能馬上做到、或是做不好,或者中途被阻止,甚至只是因習慣的模式被更動……等問題對於孩子而言,都是挫折,因此孩子容易哭鬧不休。  

 到了2歲左右,孩子表達能力跟發音都漸入佳境,步行能力更是穩定,可以邁開小腳跑步、開始頑皮、什麼都要自己做;更是急於表現自我,因此,此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眼高手低而生氣。例如:有些孩子一玩拼圖脾氣就很大,嘗試幾次都拼不好之後就會挫折的哭鬧,因為無法接受拼不回去的事實,但又沒有耐心不願再次嘗試,這樣的挫折感就足以讓孩子哭上許久。


為什麼要教導孩子面對挫折?對孩子未來的影響?
 當孩子面臨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,父母的反應是告訴自己,給孩子一個學習嘗試跟修正的機會,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由父母代勞排除困難,孩子要開始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上碰到的種種小問題。不論是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揀起來或跌倒了自己爬起來都是一項學習。面對成長路途上的種種挫折,父母親的角色不是當開路先鋒先替孩子披荊斬棘開出一條平坦大道,而是在一旁默默的支持和鼓勵,只在需要的時候助孩子一臂之力。

 曾經看過孩子跑一跑摔倒後趴在地上哭,一旁家長急忙衝出來並抱起哭泣的孩子安撫的畫面吧!這就是父母無形中剝奪孩子面對挫折─跌倒,和解決挫折─自己爬起來的能力。如果孩子連跌倒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無法處理,他將來所面對的每一項問題也都會習慣性的等待他人代為處理。有很多孩子到了三歲不會穿鞋,四歲還讓大人餵食,這都是因為成人過度代勞,以致剝奪孩子成長中的學習機會,愛之適足以害之,有時家長疼惜而不知不覺中造成的溺愛,會讓孩子失去面對挫折的能力,等到孩子失去嘗試克服挫折的意願時,即使父母再如何努力也常感力不從心。

 我的一位好友從小就很注意孩子的安全,孩子從小剛學會走路開始,她就耳提面命:「慢慢走,不要跑,小心跌倒。」、「前面有石頭,旁邊有柱子。小心車子!」盡一切能力讓孩子安全無虞,所以,孩子幾乎是牽著媽媽的手長大的。上了幼稚園,老師發現孩子走路老是東撞西撞,不會警覺前方的障礙物然後自行躲開;跑步時,平衡感也不太好,四肢也不協調;當別的男生在戶外自由奔馳時,他總是慢慢踱步,問了媽媽才知道,原來媽媽一直當孩子的眼耳,以致於孩子部份能力從小就受到了壓抑。到了小學仍然呈現相同的問題,孩子也因為與其他男生格格不入無法融入群體而討厭上學。

 對孩子來說,他已經失去某些學習能力,也因為從小養成依賴的習慣,因此,他的課業必須養賴父母訂正,孩子完全無法自行審視或驗算,長期下來,親子間的互動跟學習成果逐漸每下愈況。

 只有極少數人天生抗壓性好又知道如何解決每一項困難,大部份的人都是透過成長中無數次的經驗累積而成,所以讓孩子學習面對挫折並克服它,日後才能真正面對、學習人際上的挫敗,並且自行找出可行的方法處理。   


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度的方法:
1.
以孩子跌倒為例,媽媽這時可以在一旁先觀察孩子是否因為跌倒而受傷,如果一切正常,那麼可以先忽略他,不要急著安撫孩子,讓孩子哭一哭發洩情緒,等孩子情緒平靜後,通常他會自己嘗試站起來,媽媽只要在一旁守護即可,這是孩子學習面對困難跟解決問題的第一步,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從失敗中學習,並嘗試再次跨出穩穩的一步,這是他人生成功經驗的首部曲。

2. 一歲左右的孩子藉著站立和行走大大提升視野高度及廣度,也增加了雙手可及的範圍。興奮之餘孩子自然什麼東西都想摸摸看,甚至咬咬看、敲敲看。這樣的舉動也讓媽媽有更大的危機感,所以常將孩子想拿的危險易碎物品移開或拿走。家中有些地方(例如:廚房)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危險地點,因此,只要孩子一靠近,媽媽就會大聲制止甚至抱走孩子。對於喜歡探索周遭環境的孩子來說,自然是一大挫敗,他也會因此而哭鬧。所以營造一個安全的探索環境也是必要的,不安全的地方就先用圍欄圍住、危險的物品就先收好,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下自由探索也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敗感,避免引發負向情緒。

3. 一歲左右的孩子喜歡嘗試卻又眼高手低無法持久,例如:用餐時,老愛搶媽媽手上的湯匙,卻無法準確的把食物盛起並正確無誤的送入口中。所以孩子常常嘗試吃個幾口就玩起湯匙,甚至生氣丟掉。若是孩子主動伸手要拿走媽媽手中湯匙時,媽媽可以放手讓孩子嘗試,不要擔心孩子能力不足而堅持餵食。剛開始,孩子可能連將食物舀起都有困難,只要透過反覆的練習,孩子會逐漸掌握要領。重要的是,透過這樣的一個練習歷程,無形中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跟面對挫折的耐心。

4. 快到二歲的孩子常因為自信十足,所以玩遊戲時總輸不起,輸了之後又會鬧脾氣,甚至拒絕再玩,所以大多數的時候大人可以相讓,先讓孩子享受贏的心情,建立孩子的自信,再偶爾給予孩子輸的機會,但要先有心理準備,知道孩子輸不起之後可能會有的情緒反應。孩子情緒不好時,可以先中止遊戲,等孩子情緒平靜之後,再跟孩子溝通:「你很想贏嗎?輸了遊戲是否很傷心,很生氣?」先同理孩子的心情,他們通常就會容易接納大人的說詞,等到孩子願意聆聽時父母再以自己為例,如果碰到剛才的狀況會如何處理,引導孩子一個思考的方向,不要強制孩子馬上聽從父母的指揮。多練習幾次,孩子就能由父母身上學習情緒的控制及正確平和的表達,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如何勇於面對失敗,接受自己也會輸也會做不好的情況發生,只要下次再修正就好,這樣的孩子才能學到真正面對人生挫敗的勇氣。


《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7年5月號》